前段时间,大家都被柴静出品的《穹顶之下》震撼了,这部记录片让我们对雾霾了解得更多,同时也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可以行动起来。
提起环境教育,大家在思想上都会认为极其重要,由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教育因此也越来越必要;但目前环境教育与考试分数无关,亦无益于升学,教育成果还得较长时间才能看到,于是被一些学校和家长有意无意地轻视或忽视。
不过,我们不能光怪学校和家长急功近利,这些问题离不开我国环境教育尚不成气候的大背景。在这些方面,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已走到了我们的前头。
英国在环境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举世闻名,这既由于英国是世界环境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也得益于英国在环境教育上的积极作为。
环境教育在英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9世纪末,英国一些教育家和学者就有意识地将环境与教育相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国家新教育运动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促使英国较早地开展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伦敦的烟雾事件是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该事件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
“环境教育”一词在英国第一次得到使用并受到重视是在1965年,其标志是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开始涉足环境教育领域。
◎ 教育模式: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 ◎
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受到了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
1972年,时任英国大学国王学院院长的卢卡斯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
他把环境教育归结为“关于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通过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in or through the Environment)、“为了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三个方面。
他指出,其中任何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
1974年,英国学校委员会采纳了卢卡斯模式作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理论框架,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始终以这一模式为理论依据和基本指导原则。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发展学生有关环境的知识、理解和技能的合理基础,教给学生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习得与理解这些知识培养学生欣赏环境的态度,从而使得学生愿意去关心和保护环境。
“通过环境的教育”将环境本身视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允许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发展知识和理解力,培养学生具备调查、交流和协作等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环境情感。
不少学校的主要做法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实地感受和理解环境,例如通过开展栽种植物、照料动物、记录天气、访问公园与农场、参观博物馆和考古遗址等活动,来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
“为了环境的教育”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引导自身做出保护环境的行为,并注重学生开阔胸怀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念。
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世界是相互依存、普遍联系的。
生态环境由很多个环境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区域生态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之间亦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此外,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等,而这些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也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懂得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2 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
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是共同存在、相互促进的。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代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而生物多样性代表世界大自然的繁荣。人类只有尊重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而地球资源的再生潜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潜能决定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涉及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在精神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物质方面,人类要有节制地利用当下所有的物质资源,以便给人类或者其他生命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一条后路。
4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
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了解环境的复杂性,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并认识到自己对环境的每个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到环境的现状,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持更加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