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留学生人数井喷、美国私立高中,特别是寄宿式高中录取率直线下降、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成了竞争对象,高中升学令人如此人心惶惶。这2年来慕名来咨询英美中学家庭从学生年龄来讲,超低龄逐渐增加,一是印证了竞争日趋激烈,二是家长的准备意识日趋变强。
.jpg)
我们所接触到的中国家庭中,有已经移民的,也有从未出过国,刚刚起步了解国外教育的,但是共性问题不少,典型的几个如下:
孩子最佳的留学时间是什么时候?
我家孩子目前6年级,如果高中留学,现在应该如何准备?
如果以后打算回中国发展,小留学生是否存在国内人脉缺失的问题?
去国外读高中是否比国内申请国外大学更有优势?
小留学生的准备,根据目的,分两大类:一是为了过渡做准备,是急需;二是为了求学的路走的更远,是长线。简而言之,两者可以被视为生存之技(前者),和成长之道(后者)。
就如何准备,主要是要培养孩子的以下几种能力:
英文能力
社交能力
生活能力
体育能力
其中,英文能力强调的是学术英文和写作能力,非标准化成绩所能体现。上述几项能力实为一些显性的,外在的能力,具有了这些应对过渡、生存基本没有问题。但是仅仅生存是无法满足留学家庭望子成龙的厚望。那我今天斗胆来尝试回答后者:路如何能够走的更远,更踏实?
那么对于小留学生来讲,除了英文之外,还有哪些隐性的,更重要的准备?
学生的留学意愿:事无巨细,准备工作是没有完美的,不要期待在国内完成无缝对接的准备。到了海外,困难和不适是必然的,这也是留学的意义。正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路还是要自己走;能走多远,只能依赖学生本人。学生的留学意愿在前期培养容易被疏忽,但是对低龄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隐性条件。自己的内动力,就是一种不可缺失的持续性力量。
家长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留学之事,乃家庭之事。从决定留学到海外学校毕业,整个家庭都在留学进行式,只是空间不同:学生在海外,父母在国内。这一点中国家长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群家长过于焦虑,任何风吹草动,都能使其失眠;另外一群认为送出去,就是万事大吉。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考验家长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家庭给予学生的压力、支持、以及引导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
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习:也许有些人不以为然,,不觉得这个对平时生活有何影响,那是因为你生活在中国,很难体会小留学生因为文化冲击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所经历的困惑和迷茫。
总而言之,小留学生的准备,可以分为外在的能力,如英文、体育、生活等等和内在的动力和认知。前者服务于十几岁学生在海外学业和社交的生存,后者直接影响小留学生成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