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人生由我引领 Dazzling life,starts here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021-62110304

留学热背后的归国潮隐藏着怎样的现实

2017-05-08
分享到:

留学热背后的归国潮隐藏着怎样的现实

英国高中留学

  国际教育交流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公布数据显示,2014-2015年留学生人数超过30万人,2015-2016年留学生人数达到328547人,增长8。1%,占赴美国际留学生总数的三成以上。中国已成为赴美留学生最多的生源国,与此相对应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约有458万留学生,其中322万人学成回国,也就是说,每10个出国留学的人中,只有2人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英国留学,英国高中,英国高中留学

  “留学热”背后的“归国潮”,到底是因为祖国的强盛越来越吸引留学生回报桑梓故里,还是因为大多数出国留学者缺乏融入当地社会的能力?

 

  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孝顺的留学生说:父母在国内,年纪大了,我要回来照顾爸爸妈妈。吃货们说:万恶的美帝只有Burger King,还是咱们老北京的烤鸭豆汁儿养人哪… …

 

  这些真实而动人的理由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大多数的留学生,根本得不到融入当地的机会。

 

  社会融入跟Local graduates相比,中国留学生在语言上、在校表现上、能力上完胜,才有可能获得当地雇主的青睐。留学生不仅要“斗人”,还得“斗天”:在移民政策、经济形势的夹缝中战战兢兢,往往毕业后晃晃荡荡来个米国6周深度游,收拾行李打道回府,被迫成为“海归”。

 

  然而,中国的父母人仍然以十二分的热情送孩子们出国留学,原因很简单,只有一条:国外有更好的教育资源!

 

  遗憾的是,父母们花费上百万为孩子争取来的教育资源,有些并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孩子们在国外,吃中餐,交中国朋友,看中国网络剧,除了学习的课程不同、居住的环境不同,孩子们“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面对压力与困难时,往往选择一个人承受。

 

  每每网络上传来留学生自杀的消息,我们和中国家长们一样震惊,就读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刘同学,就读于密歇根大学一荣同学,就读于耶鲁大学的王同学……他们的离去让人反思,为什么近年来留学生自杀事件频发?为什么学习那么优秀的孩子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假如他们身边有无话不谈的朋友,假如他们在世界名校感到幸福快乐,假如他们在他乡如在故乡般感受到支持的力量,他们怎么会舍得离开?

 

  社会融入辅导,多多少少是被忽略的留学必修课。

 

  其实,这本是可以避免的悲剧。

 

  一直以来,“社会融入”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更多出现在专业论文里,假如留学领域也有专业、系统的教育和辅导,留学生在境外的学习与生活,会不会更幸福?

 

  这些事总让人想起宋代诗、词、文大家——苏轼。

 

  苏轼一生都在与新环境把手言欢。从老家四川,北到中原,西入陕西,南贬黄州,再贬惠州,最后被“流放”到海南儋州。交通不便、语言不通,去家千里,举目无亲,苏轼的一次次“搬家”,不也像一次次“留学”么?

 

  但是苏轼每到一地,总是那么快地融入当地生活,纵情山水、广结好友。他在黄州城外的荒山上开地,当地村民争先拿着农具帮助苏轼一起开垦,左右邻居箪食壶浆,苏轼在人生的低谷、在陌生的他乡,依然感到那么快乐。因为苏轼的乐观旷达、生活情趣、为人率真,不论是乡野郎中还是目不识丁的农夫,无论是僧侣、侠客还是文人墨客,都与苏轼交情笃厚。可以说,苏轼为留学生上了最生动的一堂社会融入课。

 

  其实融入当地社会,最重要的是留学心态。

 

  家长确认孩子本身有没有出国的意愿,只有孩子认同国外的教育理念、自己想出国,孩子才有主动融入新环境的强烈动机。樱知叶非常不赞同家长为了撑面子、跟风而送孩子出国留学——留学,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关乎孩子一生的教育。

 

  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出国都是一次全新的改变,出国后想要融入当地社会,最最需要的是孩子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走出国门,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拥抱新环境,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里放飞自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那么无论孩子将来回国还是留在国外,留学的经历、留学时结交的朋友,才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英国高中留学英国高中排名www.dingshi-edu.com

Leavea message

给我们留言

在线留言 首席顾问热线:18616330842
021-62110304
18616330842

微信咨询

 

中行信用卡开卡